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中和三年公元88年七月,在赶走了黄巢三个月后,朱温接受朝廷的诏令,到宣武军赴任,宣武军节度的治所就在汴州,也就是现在的开封。
    虽然是一军之节度,但是朱温自己带来的人马只有几百人,这里之前遭受战乱,可谓是千疮百孔,形同废墟,但是好歹在这乱世中,朱温有了自己名正言顺的一块地盘,虽然不大。
    但是如果我们实事求是的说,朱温这一块地盘很差劲,中原自古就是四战之地,历来兵家必争,但是现在他在这里实力薄弱,中原百废待兴。如果没有经过战火,这里凭借着历史的积累,那自然勉强也算是一个宝地,但是这里却是屡经战火,现在是要人没人,要物资没物资,一切都要靠朱温白手起家。
    就算是这样,如果有足够的时间,那么也没问题,但是现在中原并不安宁,黄巢四月份从长安逃了出来,他的目标就是中原,只是逃奔的路线从南边折了一下而已。但是黄巢最终的目的还是中原这一点是毫无异议的,这样一来能够给朱温发展的时间就非常的有限。他刚刚赴任马上要面临的就是黄巢义军的威胁。
    这些是客观上的外在情况,但是我们说朱温还是比较有能力的,到了汴州一方面开始整备城防,一方面则大规模的修整武备,招兵买马,准备迎敌。这就是他一个新上任的宣武军节度使所面临的形势。
    但是这些咱们在这里先不详细说,后面会有叙述,这里我们主要说的就是朱温在赴任宣武军节度使之后办的一件事。
    我们都知道,朱温的老家就在宋州砀山县,后来投奔了临县的刘崇家,但是当时砀山县距离汴州不过四百里,而刘崇家距离汴州也不过五百里。
    朱温既然任职宣武军节度使,这也算是衣锦还乡了,但是他没有忘记他的母亲和一家老小还在刘崇家呢。(朱温在萧县刘崇家投黄巢前,虽然不提结婚的事情,不过后来在他母亲和刘母的操持下,还是结婚了的,据说育有一儿一女,儿子叫做朱友裕,女儿不详,他的这个妻子具体信息也不详。)
    不管怎么说,朱温奋斗了六年,现在终于博得了一个好出身,成为了一方藩镇,自然要将家里的老人和孩子都接过来享福。
    于是不久朱温就派人去萧县刘崇家迎接她的母亲和刘崇的母亲,此时刘崇母亲在朱温身上的投资得到了回报。
    迎接的车队,浩浩荡荡,排场惊人,前面官军骑马开道,后面马车官军簇拥而来。等到这一支队伍进入了刘崇家的时候。竟然让刘家的人惊骇莫名。
    朱温的母亲知道他的儿子参加了乱军起义,他以为这些官军打败了黄巢乱军,抓了他的儿子,现在是来抓他去灭族的,吓得躲在柴房里不敢出来。
    而刘崇毕竟是干过小官,还是有点见识的,要是说他心里不忐忑,那也是不可能的,无论是谁见到这么多带着真刀真枪的军人,都会感到心虚。
    不过他也知道,官军抓人可没有这么抓的,要是想抓人,他这个宅子早被弄得底朝天了。所以他的心中虽然不知道什么事情,但是还是有点自信的。好歹走到了跟前,和看起来是个头目的军官说了句话。
    那个军官看起来很凶,但是说起话来,却是很客气:“敢问朱老夫人可在此处!”
    刘崇一听,“朱老夫人,这里姓朱的只有朱温他们一家,朱老夫人莫非是朱温的娘亲。”心中虽然这么想,但是却没敢说出来。倒是让在一旁的刘母听到了。
    “不知你们是谁派来的,朱夫人我们这里倒是有一位!”
    那个军官一听也不理刘崇直接走到了刘母的面前:“拜见朱老夫人!属下是受朱全忠朱大帅的委派前来迎接老妇人前往汴州享福的。”
    说完他身后的一众跟随,全部都跟着跪了下来。
    刘母根本不是朱老夫人,那里受的这样的大礼,急忙将那些军士搀扶起来,说道:“我不是朱老夫人,你们不要跪我,你们说的那个朱全忠大帅不知本名可叫朱温!”
    那军官一看拜错了,脸上却是没有丝毫变化,对着刘母施了一礼继续道:“朱大帅本名的确是叫朱温,那既然你不是朱老夫人,那应该就是刘老夫人了,朱大帅的命令让你也跟着去汴州。”
    刘母一听脸上却是镇定无比,这和他猜测的差不多,随后那名军官交出来了一封朱温的亲笔信,刘母一看,算是彻底明白这件事的始末,原来真的是朱温那个朱阿三发达了。
    明白了这些,刘母急忙去寻找朱温的母亲,然后让家里朱温家的小辈集合,准备到前院去,另外还差人将还在地里干活的朱全煜叫了回来。
    刘母将朱温母亲叫了出来,但是朱温的母亲到了现在还是不敢相信这是他的儿子来接她了,一直对刘母说道:“这一定是弄错了,弄错了,你把我叫到前面去也没用!”
    但是那些军官见到了朱温母亲之后,再次将朱温的命令向他说了一遍,朱母这才渐渐的相信,不过心底还是有那么一丝的担心,这一切来的太突然了,仿佛是一场梦一般。
    随后那名军官将朱温这一路上从参加黄黄巢起义,到进入长安,随后归顺唐朝等一系列事情大致的说了一遍,之后,朱母才相信这的确是他家的朱阿三派人来接她了,他家的朱阿三已经出息了。
    第二天,朱母和刘母带着朱温已经十多岁的孩子朝着汴州出发。
    距离汴州还有十里地的时候,朱温已经安排好了全副的仪仗,亲自迎接她的母亲进入汴州城,但是母子相见,最首先的那自然是抱头痛哭。就算是朱温也不例外,看着自己已经十多岁的孩子,朱温也是一阵感慨。
    在这里我要插一句,这个朱温虽然脾气不好,也有点薄情寡义,但是他的孝顺,却是大家公认的,不论是现代的还是古代的,都说朱温是比较孝顺的,至于原因,根据分析主要还是朱温早年的贫困的生活经历所造成的。
    朱温过早的承担起了本不属于他的生活责任,所谓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幼年时侯,就看到自己母亲含辛茹苦的将他养大,和母亲一起相依为命,此时所积累的感情和生活经历,在朱温的孝顺的性格特质形成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所以这也教育我们将来如果要教育一个孝顺的孩子,首先那就是要和孩子有共同的且比较深厚的感情基础,然后要让自己的孩子了解到到生活的不易和艰难,当孩子开始理解你的时候,那你就成功了,最后那就是一个观念的引导,这一点在古代倡导儒家的大环境下,比较容易,但是在当代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的年代,这个就要多加小心了,一个不小心接受了不良的思想观念,那可是很难彻底从孩子的心底抹去的。
    到了汴州城,朱温先是让家里人拜见了老妇人,随后为老妇人接风洗尘,但是在宴会上却没有见到二儿子朱存,这让朱母很奇怪。
    但是朱温此时那里肯提起朱存生怕扫了朱母的兴致,但是一再追问下,朱温只好如实相告,朱存在黄巢转战岭南的时候就战死了。
    朱母闻言,一眼不发,最终叹了一口气,一场家宴不欢而散。
    不久朱母寿诞,又举行宴会。
    也可能最近一段时间黄巢也没来找他的事情,生活比较顺心,所以有点得意忘形了,在酒宴上趁着酒劲对她的母亲说到:“朱五经满腹经纶,又如何,到头来还不是没有考上进士,但是看看今天的我,一方藩镇节度,怎么也比朱五经强,算是光宗耀祖了吧!”
    朱母听了这话,十分不高兴,虽然朱温他的父亲已经死了,但是作为儿子也不能这样自己说他的父亲。于是叹了口气说道:“你今天虽然地位超过了你的父亲,但是你的德行和你的父亲比起来差得远了!你的二哥战死在了岭南,但是你却不管不顾,任由他流落异乡,你现在富贵了就得意忘形,却不管你的兄弟的生死,你的大哥和你二哥家的孩子还在老家受苦。这是一个做弟弟的应该做的事情吗!”
    朱母说到这再也忍不住了,哭了起来。而朱温一看自己的母亲哭了,酒劲一下子消失了,也急忙匍匐到地上像母亲谢罪忏悔,并且决定马上派人将他的二哥的尸骨从岭南运回来,然后让二哥的两个孩子跟着他生活,把大哥朱全煜一家也接到汴州来。
    朱存的两个儿子一个叫朱友宁,另一个叫做朱友伦。他大哥朱全煜有三个儿子,长子朱友能、次子朱友谅,小儿子朱友诲。然后再加上朱温自己的儿子朱友裕。一个六个小辈就住在了一起,然后朱温请了文武师傅,开始教授他们一些知识和武功。
    (至于朱全煜和朱存应该是有女儿的,但是古代重男轻女,对于这一点经常直接忽略,大家了解就行。)
    随后皇帝对朱家满门从朱母到朱全煜都各有封赏,朱家迅速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未完待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