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小王爷当时就问了一句:父王既然孤零零地走,又何必雕这子母虎呢?那么轻一句话,中间隔着那么多镶金错银的珍宝,哀王却听见了。
    昌邑王似乎明白了。他沉着声音问:龚老的意思是,那些器物,是父王自己决定不要的?龚遂说是。龚遂还说,哀王把一般的器物留着随葬,最贵重的反而秘密赏了出去。那些领了器物的大臣,哀王一个个握着他们的手,请他们照拂新王。玉剑璏塞到龚遂手里,他没有收下,可那手就跟白骨似的,直到今天,好像还刮着龚遂的手心。
    昌邑哀王刘髆薨于后元二年,武帝少子刘弗陵也在后元二年被立为太子,同岁登基。刘髆的死不是邪灵作祟,而是彻底的阴谋。在他死后,五岁小王爷狂悖放肆地长大,没被夺权谋位,一路顺遂,那都是因为有臣子在舍生忘命地操持。
    谁知道,刘贺十多年前早已忘记的一句话,原来解开了一个人的心结,却给他自己植下了深不可测的执念。
    车队到了未央宫东门的时候,其实已哭过一个时辰,声音暗哑下去,丧幡孝布也垂落下来。可在这渐渐进入尾声的氛围里,队伍前端却终于开始了饮泣,来自于那位年轻的、让人捉摸不透的王爷。而他旁边那位泪已经哭干的老臣,却一反常态,露出镇静而决绝的表情来。
    作者的话
    雷克斯
    作者
    2023-10-30
    这章应该是连载到目前写得最艰难的。主要还是因为刘贺,这个角色很怪,很离地,却是这部作品的心脏。希望有朋友能分享一下对这个角色的观感。 另一方面却是因为知识有限,这里写到长安的郭、城、宫,我目前能找到的地图和资料上,都没有长安郭城的记载(外郭内城,目前看到的资料都只有城),所以关于三者的空间关系、各个迎送环节的安排等等,肯定不准确,请当作是戏言来看就好。
    第五章 玉舞人(阳篇)
    ——公元201年 · 建安六年—— 太史慈单枪匹马冲开孔北海城外重围的时候,吸引了一个叫潘四娘的女子。她姿色出众,本来是要配给管亥的,管亥就是贼首。那时候太史慈先是趁着夜色冲进城去,众贼都来不及看清,只有潘四娘看到是个红棕色的马屁股在面前一晃而过,上面的骑士没带头盔,后脑勺的发辫像火树般炸开。过两天,就看见还是同一位骑士每天从北海城里出来,也不靠近贼寨,也不缩在城脚,就在离两边距离都差不多的空地上练箭。箭靶也是他自己扛出来的,高矮、胖瘦,都跟一成年人相若,被他挟在腋下轻轻松松带出,放在地上时,却像重锤落地,一砸一个坑。等箭靶放好、弓箭齐备,他就往远处退,一开始就退百步。后来慢慢变成两百步、三百步。到三百步的时候,箭几乎已经是对天发射了,在空中画一条巨大的弧线,然后深深落进箭靶头上,再也拔不出来,只能拿刀子把箭尾斫掉。他也不仅带一只箭靶了,每次出城时身后多牵两匹马,每匹身上再缚一个,等三只箭靶的头和心都插满,再无落箭的缝隙,他便引马回城,左右也不到一个时辰。 那群贼是青州黄巾军,虽然“大贤良师”已经倒了,可很多杀过人舔过血的百姓已经回不去从前的日子,便还在黄巾旗帜下蜂屯蚁聚。所以围攻的贼群里什么人都有,只是仗着人多,真懂射箭的也没几个。初时还有些人围观,又惊又惧,觉得神技非凡;过不几天,也就躺着没人管了。只有潘四娘还盯着。所以等他突然有一天快马加鞭冲出重围的时候,潘四娘把黄巾一扯掉,便追随他跑掉了。 这潘四娘后来请刘基吃酒的时候,已经同太史慈生下了第一个娃,用一只手环在怀里,另一只手给他们张罗上菜倒酒的事。除了刘基,桌上还有近二十位将校士卒。有人喊潘四娘好生歇息,被她一拍脑门,说是以前当黄巾的时候,她能管好小一百人的伙食起居,你们才几个人,算个逑。她生了娃和没生过一样,依然风姿绰约,于是有人叫彩,有人起哄,有人故意驳她。 刘基不是第一次出来和将校们喝私酒,只是觉得他们比平常…
    ——公元 201 年 · 建安六年——
    太史慈单枪匹马冲开孔北海城外重围的时候,吸引了一个叫潘四娘的女子。她姿色出众,本来是要配给管亥的,管亥就是贼首。那时候太史慈先是趁着夜色冲进城去,众贼都来不及看清,只有潘四娘看到是个红棕色的马屁股在面前一晃而过,上面的骑士没带头盔,后脑勺的发辫像火树般炸开。过两天,就看见还是同一位骑士每天从北海城里出来,也不靠近贼寨,也不缩在城脚,就在离两边距离都差不多的空地上练箭。箭靶也是他自己扛出来的,高矮、胖瘦,都跟一成年人相若,被他挟在腋下轻轻松松带出,放在地上时,却像重锤落地,一砸一个坑。等箭靶放好、弓箭齐备,他就往远处退,一开始就退百步。后来慢慢变成两百步、三百步。到三百步的时候,箭几乎已经是对天发射了,在空中画一条巨大的弧线,然后深深落进箭靶头上,再也拔不出来,只能拿刀子把箭尾斫掉。他也不仅带一只箭靶了,每次出城时身后多牵两匹马,每匹身上再缚一个,等三只箭靶的头和心都插满,再无落箭的缝隙,他便引马回城,左右也不到一个时辰。
    那群贼是青州黄巾军,虽然“大贤良师”已经倒了,可很多杀过人舔过血的百姓已经回不去从前的日子,便还在黄巾旗帜下蜂屯蚁聚。所以围攻的贼群里什么人都有,只是仗着人多,真懂射箭的也没几个。初时还有些人围观,又惊又惧,觉得神技非凡;过不几天,也就躺着没人管了。只有潘四娘还盯着。所以等他突然有一天快马加鞭冲出重围的时候,潘四娘把黄巾一扯掉,便追随他跑掉了。
    这潘四娘后来请刘基吃酒的时候,已经同太史慈生下了第一个娃,用一只手环在怀里,另一只手给他们张罗上菜倒酒的事。除了刘基,桌上还有近二十位将校士卒。有人喊潘四娘好生歇息,被她一拍脑门,说是以前当黄巾的时候,她能管好小一百人的伙食起居,你们才几个人,算个逑。她生了娃和没生过一样,依然风姿绰约,于是有人叫彩,有人起哄,有人故意驳她。
    刘基不是第一次出来和将校们喝私酒,只是觉得他们比平常更喧闹,身上也更臭,像是阴沟洒在了月下,墨色混进了银光。臭是因为他们刚从前线上下来,闹是因为他们都在等一个人回来。那人每次都脱离队伍,每次都孤身犯险,用潘四娘的话说,他一定是跟自家小孩有宿仇,打自生下来以后,就没完没了地主动往鬼门关里撞,一心不想和家里人再见。其实旁人都说,潘四娘的话不太公允,只是因为还没有小孩的时候,他们两人的疯劲不相上下,互相看不出差别。
    等他们喝完第一轮浊米酒准备上第二轮的时候,那人终于来了。那就是刘基第一次见到太史慈。
    刘基的第一感觉是,那人是卷着一帘血腥气走过来的。他很高,月在背后,投下的影子仿佛能覆满几张桌子。刘基怀疑他正滴着血,但他走得飞快,而且近了看,身上已经包扎完好,换了白布衣,头发也洗过了,湿漉漉散下来。他眼睛亮得像月亮掉了两枚碎块。走到座旁还没坐下,潘四娘给他倒酒,他端三碗敬一桌,端三碗敬一桌,连喝一十二碗。
    刘基觉得他的手惊人地长,从这一桌举起酒来,能伸到对面桌跟前。另一个是觉得像他这样喝酒,寻常时其他将士就要闹了,说他抢酒喝。这时候却一团和气,全都在笑,他自己也在笑,仿佛天底下从未遇到过更开心的事情。
    十二碗酒下肚,他落了座,终于有人问他:“子义兄,这么高兴,打痛快了?难道又有什么人成功把你伤到了?”
    他的嘴咧得更开了,扫视过一双双眼睛,末了叹一口气说:“孙策,孙策,孙策!要是能把他干掉,子义今日就能扬名天下了。”
    周围一片哗然,连潘四娘也手上一震,差点把酒壶摔碎。“你、你这……该不会今天就碰上了那个狮儿?”
    “是,我们今日交过手了,就在神亭。”太史慈往虚空一点,坐那方向的人差点就要站起来,仿佛孙策就在他们身后,引得他大笑,“你们怕什么!他受的伤可不比我轻。”
    他从膝旁拿起一个布包,沉沉往桌上一放,说,你们开了看吧!
    看那形状,简直像是一颗人头。其他将士还在狐疑,倒是刘基初生牛犊不怕虎,因为他没见过孙策,对他的畏惧也远没有其他人那么深刻。刘基将包袱解开,却露出一只染了血的头盔来。
    毫无疑问,刘基闻到的血气鲜猛厚重,既从这只头盔上扑出来,又不止来自于它。
    “这就是江东狮儿的兜鍪。那小子不是凡人,才弱冠年纪,打起来生死不顾。看见那块血了吗?那是我的!当时他挟住我的枪杆,我自恃手长,直接抓他头盔,还在相持,他顺势催马逼近,直接拿头来撞,把我头盔都撞裂了,额顶还留了一块伤。这缠斗术,不是野兽怎么想得出来?”
    他头上还湿,看不出伤,但潘四娘伸手去摸,却吓得赶紧进屋去寻膏药。太史慈却不介意,随着大家追问,滔滔说着两人搏斗的过程细节、武术章法、拆挡妙处。说的过程穿插着朗朗大笑,仿佛那不是一场生死战,而是去看了天底下顶精彩的一番演出。言谈之间,刘基觉得众人都默默松了口气。这是因为过去半年里孙策势如破竹,每个人心里都凄凄惶惶,这时候终于踏实了一点——太史子义和他也差不多!其实太史慈到刘繇军中时间也不长,但刘繇偏重文学,鲜少跟士卒们往来,倒是太史慈虽然没有将军位,却已经隐隐成为军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支柱。
    那天刘基也高兴,喝了不少浊酒,又把私藏的好酒拿出来分人。他还没经历后来的诸般变故,带着点公子哥儿气,最大的瑕疵就是贪杯。过得三更天,喝得石板路浅了,月色浓了,树影舞着。
    士兵们躺了一地,也有人站着醉了。以前刘基只知道马站着睡觉,不知道人能站着醉的,后来知道这是乱世里才有的事,和马在野外一样:是怕出来的。
    潘四娘拿了药膏,为太史慈擦着伤口,一张刀子嘴毫不饶人,却不知道他醺醺的能听进去多少。但他一双眼还是亮,亮得像刀戟还在刮擦花火,那场战斗仍在发生。
    刘基深一脚浅一脚地靠近,说,父亲没奉你为上将,是不是负了你?要是给了兵马,你是不是能赢孙策?
    太史慈却是大笑,说,助了孔北海,又助刘扬州,兵马有无,对我有什么区别!
    潘四娘说,他那次救完孔北海以后也是这样的,一天天念着想着,无论是锦衣玉食还是金银赏赐都没了兴致。孔融要留他做官,给他房子,都不要,两手空空走的——也不完全,带走了北海最好的一匹马。这军中的人都说他像古代的侠客,荆轲、豫让,潇洒呀!像几百年前遗落的一颗星。可我知道,一是他们说的人没一个得了好死,二是哪有侠客像他这么爱惦记的?他是刻意而不自知。
    刘基也想起刚才有人在醉死前问了一句话,说太史慈是轻兵单骑,那孙策却有几千兵马,怎么也跟他两个人比划,难道都是武痴?他就拿这个问题去问太史慈。太史慈的声音清醒得像刚洗了冰水出来,说他们两人都不是武痴,武痴这事情太匹夫了、太草莽了。他们是同一类人,两边人马护着他们散开的时候,两人笑的也是一样的。孙策跟他说了一句话,说得比孔夫子还好,像闪电劈开万古长夜。他说:因为有了今天,神亭从此有名字了,五百年、一千年后人们都记得这小土山叫神亭。
    回忆起这些,是因为吕蒙常常问起太史慈的相关故事。在出了一桩失踪案一桩命案之后,吕蒙也不再拘泥于避嫌的问题,隔天就到了建昌城。刘基向他陈述了自己的判断,并且提议,不要在这里继续等待,而是主动出发去海昏。聊起太史慈往事的时候,两人和三百部曲已经在去往海昏的路上了。
    “你刚才说,如果太史有兵马,结果犹未可知,这点我是相信的。”吕蒙说,“他和孙将军第二次交手的时候,我跟着叔父,亲历了那一场仗。”
    刘基说:“那时候我却不在了。父亲兵败,带着我退往豫章,太史慈自留丹阳泾县,但终究是没挡住,在那里被孙将军招降。”
    “他打的本就是一场必败之局。手底下没几个部曲,只有归附的山越。可他手底下的山越也和寻常的不一样!孙将军指挥将士分八路攻城,他靠着那一点人,腾挪防守,整整守了一天。太史将军也是块硬骨头。光他一个人站在城上,就射杀了近百人。那时候我们部曲冲在前面,好些弟兄死在他手上,家书还是我送回去的。”吕蒙说完往地上唾了一口,也不知道他到底是嫌恶呢,还是钦佩。
    说话间他们已经能看见海昏城的轮廓。海昏位于建昌城以东,浮于彭蠡泽上,满目葱茏,河泽密布。整体而言,建昌与海昏之间由一条缭水相连,缭水从西面山区盘曲而出,过海昏城侧,与自南而来的赣江汇流,终入彭蠡泽。在沥沥水光中,城池显得并不大,民居坊市星散于水系之间,各自修有藩篱、围墙。显然,这里城池守备不如建昌集中。
    刘基远远看过整体地势,视线沿缭水上溯,深入乱山杂林之间,只见一座山上平平劈出一片台地,像个楼台正架在缭水上方。台地上正当四角杵着四座砖制塔楼,塔楼之间以土黄色的堡坞城墙笔直相连,黑瓦像墨线勾顶,四面墙围合成一个方方正正的“国”字型。他问吕蒙那是什么,看上去几乎和海昏城分庭抗礼。吕蒙说,那是豫章郡内势力最大的山越宗贼,因为在缭水上,那座堡坞就被称为“上缭壁”,里面住着几千户,绝不小于寻常县城。
    他们还在说着的时候,突然就看见河上升起了烟,位置在海昏城和上缭壁之间,河流刚出了山垭口的位置。刘基还以为是特殊的炊烟,吕蒙却看出来烟越来越浓密,是有什么正在河上燃烧。于是当机立断,先不进城,而是直接朝河的方向进军。
    到得山底,火光已经非常猛烈,浓烟混进河上的水雾,变得苍茫一面。熊熊火焰笼罩之下,是三十余艘舟楫,有些罩着乌蓬,有些堆着草顶,上面都扎满了箭矢,如今一起变成焦炭。有人卷着满身烈火落进水里,砸出一声闷响。河流湍急,水涡里时不时冒出白手掌黑脑袋,四处响着逃难者的呼号。
    烟雾阻断了视线,刘基只能跟着吕蒙走,边听他说:“被烧的不是军船,可能是海昏平民用的渔船商船,但更可能属于上缭壁。你看见有些船底支着木架子吗?船首方向杵着尖的木桩,相当于简易版的艨艟,可以冲撞军船。”他说完带着部曲继续往河的上游走,侦察兵都已经分头离开,隐没在雾气里,前面隐隐传来刀兵碰撞的声音。刘基发现,河水正渐渐变红。
    再跑了十余步,一阵河风让雾气两分,纷乱的战场骤然在眼前展开。
    混战两边分别是吴军和山越,吴军全是绿甲,刘基比较熟悉,更显著的是他们队型严整,在河岸平原上铺开整齐的方阵,正首是两排持盾刀兵,牛皮圆盾当前,像一架庞大的战车隆隆向前,秋风扫落叶,将杂乱的群贼拱向山壁方向。山越虽然刀斧盔甲装配完备,却没有正规军的行阵方略,零敲碎打,眼看着已经到了溃退边沿。
    但吴军方阵并没有着急推进,仍然是稳扎稳打,似乎想把对方一网打尽。
    吕蒙扫视局势,心里快速推演出战役前后情况:
    因为某种原因,缭上壁半民半军用的船只驶出了垭口,遭到太史慈埋伏,船只被绊在河中,后被火箭烧毁。从船里逃上岸的越民和少量山贼汇合,却被军队绞动着,一路且战且退,已经退到山壁跟前。
    “看起来战斗已经快结束了?”刘基问。
    吕蒙摇头,“不,你看山上。”他这么说,刘基才发现贼寇背后山林上空飞满了鸟群,都在惊惶失措地哑叫。
    那是有很多人正在活动的征兆。
    突然,山上爆发出巨大的叫喊声,号角吹响,至少有百千人齐鸣。乱石杂草飞泻而下,跟着冲下来新一批山贼,大部分是赤色帻巾、轻甲、跣足,脸上画着文彩,呼啸着直冲到兵阵当中。原本撤退的群贼也同时反攻,一时就像山洪倾泻,淹没了凝聚的兵阵。
    刘基不是太懂兵争局势,只觉得那些越民都带着浓稠的恨意,比以前刘繇军和孙军对抗时的憎恨要强烈得多。他们嘶吼着不一样的语言,有些是吴语,有些却是北方口音,一路状若疯狂地劈砍开路,渐渐在吴军的方阵上冲开几个缺口。
    “后阵,全阵冲锋!”
    在吕蒙他们侧后方,突然传出军鼓震响,然后便是噼里啪啦电闪般的声音,烈风破处,吴军的轻骑兵呈一字长队,纵向插入战场。这支预备队一直没有动手,就是看准了对方还有增兵,要等敌军全部现身才一举击破。飞骑巨大的冲击力,对寻常步卒来说简直如同梦魇,还没来得及反应,就有一批人亡命于马蹄下。
    在骑兵队的中间,飞电刹那间,刘基终于看见吴军的指挥官。太史慈戴着一枚兽面兜鍪,头顶白缨飞舞,正猿臂搭弓,一箭穿过整个吴军前阵,直抵贼群当中。
    吕蒙喊一句“大家也上!”飞速传令开去,几百名部曲大步行军,即将和吴军大部队汇合时,却听到他又断喝一声:“停!右面,列阵!”
    在他紧急号令之下,部曲连忙转身,刚刚架好阵势,就觉得连地面都在抖动。
    碰!
    新的敌军就像战车一般撞了上来。他们是步兵大队,速度不快,但因为有雾气遮掩,出现位置又已经越过了吴军前阵,刘基和大部分人都完全没预料到,唯独吕蒙听出动静。刀锋交错,吕蒙发现他们装备远比其他山越更加精良,进退步伐、三二配合,也远比普通山贼来得娴熟。他转头喝令:“敌军的主力在这里!快去传信!”
    这次他只带了三百人,那侧翼出现的队伍却是精锐,顷刻之间,河沙岸上已经绽放出一片血花。
    刘基只穿了简易的两当甲,在兵锋来往间左支右拙,全靠吕蒙护着。他觉得这些新出现的士兵一点也不像印象里的山越。他们脸上没有刺青绘画,嘴上不呼号神鬼,完全是章法有度的正规军模样。但是恨意却比山越更加浓烈,咬牙切齿,仿佛要生啖吴军其肉。
    这战争激烈程度远超刘基的预测,仿佛已经不是惩治山贼,而是县军间的对垒。他一边翻滚躲避,一边觉得心里坠着个沉甸甸的念头:
    这些山越兵的战法,怎么有点熟悉?
    这时候,如果拨开烟尘,从战场上方来看,会发现几个鲜明的色块:一个绿色方阵的吴军和赤帻山越在山垭口战成一团,绿色骑兵画着大弧线在其中穿梭,而在他们侧面另有一支绿色小队伍,几乎被一只漆黑头盔的贼兵主力吞没。这时候,绿色弧线冲出垭口,回身刺向贼兵主力。
    冲在轻骑兵最前方的,就是太史慈。眼神交错,刘基觉得他有些错愕,一张脸比以前更加瘦削,也多了些疲态。但风驰电掣之间,只一晃眼就过去了。
    骑兵重重撞进敌阵,却被长矛坚盾牢牢顶住,没能冲开。但敌人也没能成功绊住骑兵队,骑兵带着吕蒙部曲一起后撤,两边军队飞快拉开二十步距离。太史慈喊一声:“下马!”余众勒马飞身,两边虎视眈眈,即将开始下一轮白刃战。
    就在那猛烈的碰撞即将再次开始时,一句话像鞭子一样抽出:
    “太史子义,你也用这种下三滥手段了!”
    那是山贼军中的宗帅,身材雄壮,朱盔铁甲,正拈弓搭箭直指太史慈。
    太史慈却说:“我不知道你说什么。”
    “你今日所为,是孙家的意思?还是你自己的意思?回答我!”
    太史慈轻轻看了眼刘基,似乎有所保留,只是说:
    “多说无益。你知道这是为什么。”
    眨眼间,他也已经拉满长弓,漆弓如月。
    宗帅注意到太史慈的目光,顺着看去,却突然一惊。“少主?”
    一句话说出,无论是山越、吴兵还是吕蒙,都将视线投向同一个人——刘基。
    刘基却早已在惊愕当中了。其实在宗帅说第一句话的时候,他就已经认出来:
    那不就是以前刘繇手下军司马,还和太史慈一起吃过酒的龚瑛吗?
    难怪这些主力军看着熟悉,也不像寻常山越——他们分明就是从前刘繇的部曲。从面相上,他们也有大部分是北方人。
    吕蒙说:“这可真是巧了,太史将军认识你,对面的山越也认识你。”
    刘基喃喃问:“吕司马,山越里有扬州牧从前的部曲?”
    吕蒙抬手一抹脸上的血滴,却说:“这事情有点复杂,你还是去问太史将军吧。”他转过一双亮眼,死死盯着太史慈。
    突然两声裂帛,两把拉满的弓终于还原,让箭矢破空而出。刘基堵在喉头的声音还没有发出——他以为龚瑛一定会被射杀——却看见太史慈的箭偏了半寸,几乎擦着对方的领甲飞过去了。而另一边,龚瑛的箭几乎是朝天射的,斜斜飞到太史慈兵阵上空再落下,底下士兵们连忙避开,箭矢直插到红壤当中。
    “我知道你是射不中的——你已经病了。”
    秋风还未起,龚瑛的声音却透着寒气。他摆出手势,传令兵吹响一只硕大的牛角,声浪漫卷开去,山越兵民立即开始撤退。
    他又对刘基遥遥递出一句:“少主,孤身一人的时候,到上缭壁来吧!”
    吴军的骑士正想去追,却被他们的主将拦住。金声响起,两边军阵士兵均放弃了追击,而是保持阵型,徐徐退出战场。在他们两边撤出的空地上,断枪残剑形成了新的丛林,尸体上开始聚集乌鸦,鲜血如溪水般汇入缭河。火烟消散,那些被烧毁的船只已几乎全部沉没,但还能看见船只间卡着、不能流向下游的杂物——鱼叉、破网、箱奁碎片、烧成残片的布衣、被手指盘得发亮的陶碗。
    如果没经历刚才的一切,刘基会以为那都属于最普通的百姓。
    作者的话
    雷克斯
    作者
    2023-10-29
    江西上缭壁宗贼,是在本文资料收集过程中的一个惊喜。《三国志》里不止一次提到他们,势力可观。据研究者分析,以“壁”“堡”等自卫,往往不是本地土著,而是北地南迁的世家豪族。也就是说,这些人发展到几百年后,就成为今日的客家人,他们的防御建筑继续进化,就成了后世的土楼。所以今天,江西仍然有成规模的土楼遗存。另一个例证,则是在当地今日还留有以北方姓氏命名的“家”的聚落名称,如桥下柳家、马岭余家、北岸罗家等等,还有柴坑龚家。笔者祖籍就属于客家人。这些南迁北人会在故事里发挥怎样的作用?请拭目以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