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这件事皇帝没有派林昭前去,而是派了新上任的刑部尚书程绪过去。
    程绪公事公办,丝毫不给护国公情面,领了命之后就带着人在护国公府里搜查。
    期间卓风乔装成了其中一个搜查的小兵引着其他人挖出了在那棵梨花树下的锦盒。
    护国公韩仪当场大喘着粗气差点晕倒,那个锦盒他太熟悉了,是当初曾勇的东西,没想到当初他让他将那枚私章毁了,他却留了一手来防着他。
    如今之前说太后的私章却出现在护国公这里,为了保全宫中的太后,他只能咬牙认下那些信都是他写的。
    但即便是这样也没有用,因为在他书房的暗格里有很多他这些年与太后密谋的书信往来。
    除了烈阳军一案的证据之外,信上还提及了他们曾合谋构陷其他忠臣良将的事,一桩桩,一件件,每一件事都不容饶恕。
    如今罪证确凿,太后却丝毫不知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还在自个的宫里夜夜笙歌。
    等到禁卫军来抓人的时候,她方才后知后觉出大事了。
    太后震怒:“本宫是太后,你们没权利抓本宫,把皇帝叫来,本宫要见他。”
    甚至那些禁卫军根本不听她的话,说道:“太后娘娘,是皇上亲自下令吩咐请您到刑部的,你也别让末将为难。”
    “你给我住嘴!本宫要见皇帝,本宫要见皇帝!”
    禁卫军统领给旁边的下属使了个眼色,过去两个人一人架着一边,将太后拉走了。
    阖宫的人也全都被人带走了。
    刑部大牢里,太后憔悴的不成样子,仿佛一下子老了十岁。
    鬓发散乱,衣衫凌乱而且上面布满了脏污,她哪里受过这种罪?每天都是在牢门前喊着要见皇帝,然而一直都没有人搭理她。
    喊了一天之后,她安静了下来,忽然,旁边的牢门开了,从里面走出来一个面目俊朗的年轻男子,虽然也入过狱,但周身却干干净净,丝毫不像到狱中走过一圈的人。
    狱卒打开牢门,说道:“裴子庸,你可以出去了。”
    太后满脸惊恐的望着他,这是她最近最疼爱的一个男宠了,不仅对她体贴入微,而且服侍的也周到。
    此时他却毫发无伤的出去了,太后这才觉出不对劲儿了。
    这其实她一直没收到外面的消息,现在想来,只怕是传进来的消息都被他截住了,根本没有传到她的耳朵里。
    原来这人也是对方布下的暗子。
    太后自觉对待他不薄,只是满眼猩红的隔着牢门望着他,歇斯底里的问道:“为什么?本宫对你不够好吗?为什么要背叛本宫?”
    裴子庸一脸不屑的看着她,蹲下身子,一字一句道:“太后娘娘,我这个姓氏,娘娘难道就不觉得耳熟吗?”
    太后一惊,随即喃喃道:“裴?姓裴……姓裴……哈哈哈哈哈原来如此,你是裴家的人!”
    裴子庸双眼很厉的看着她道:“江阳裴氏,十三年前的事难道太后忘的一干二净了吗?”
    十三年前江阳裴氏裴秦涛奉命为烈阳军押送粮草,却接到太后的密令,以全族人的命相逼,让整个烈阳军断送了粮草。
    朝廷问罪的文书下来之后,裴氏一族在太后的运作之下死的死,充军的充军,女的甚至被充到了妓馆。
    裴子庸没有被发配充军,而是进了教坊司。
    一般身为男儿身,在这个年纪正是读书做学问的好时候,而裴子庸学的却都是一些附庸风雅,攀附权贵取悦人的手段。
    他这辈子做梦都想报仇,所以当林昭找到他的时候,他一口便答应了。
    他完全有机会可以将太后刺杀在宫中,可是这样一想不觉未免太便宜她了,让她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失去所拥有的一切,让她慢慢痛苦直至死亡,这才能解他心头之恨。
    裴子庸走了之后,太后像是突然泄了气的皮球靠在牢房的墙上,向来炯炯有神的双眼此时却浑浊无比,她劳碌了半生,当初本来离帝位只有一步之遥,却比小皇帝给占了去。
    筹谋了这么多年,最后却功亏一篑,她实在是不甘心。
    太后和护国公入狱之后,皇帝便开始在朝台上大洗牌,原先为太后一党的官员们接连被皇帝借口发配到偏远地区,查出来确凿罪证的直接收押入狱。
    如今还不到二月,春闱即将开始,这是一个皇帝培养自己羽翼的好机会,利用这次的科考选拔人才,填补朝堂上的空缺。
    烈阳军一案彻底真相大白,皇帝昭告天下,澄清了当年这件事的真相,另外追封贺兰庭为镇国侯,享超一品爵位,世袭罔替,另外归还贺兰庭原来的将军府,还赐封贺兰庭的遗孤贺兰欣为贺兰郡主,算是作为补偿。
    不过斯人已逝,整个贺兰府只剩下贺兰欣一人,爵位世袭罔替也没什么用,她身为女儿身,也不能继承爵位,虽然还有一个空有虚名的郡主之位,却都无法弥补她失去至亲之人的痛苦。
    如今能为父亲还有烈阳军正名,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武安侯是引出太后的导火索,自从长公主得知了整件事情的经过之后,整个人便瘫在了座椅之上。
    一夕之间,她最爱的母后还有他的舅舅全都入狱了,而她孩子的父亲也在狱中,甚至是揭发她母后的元凶,她没想到夫妻这么多年,他竟然会如此狠心,丝毫不顾念夫妻之情,也不顾儿女的感受和看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