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牧远非常惊讶,不知道好事为何从天而降。她现在还记得她家当初之所以那么快从大通间搬离,就是因为那儿有台电视机。
张茜说:“我还不知道你,你就是为了看北京奥运会,是吧,巴巴的就要搬台电视机回来。”
胡东成哈哈笑着,没有否认。
第十三章
五月的一天午后,班主任拿着一份报纸进教室,胡牧远坐在第二排,很容易就看见了姚老师红红的眼圈。
她让大家安静,给大家念手中的报纸。标题还没念完,姚老师的声音就哽咽了。
胡牧远心情沉重,也跟着红了眼睛,她想到工人新村,每一层都住了四川人,也不知道他们的家人怎么样,是否平安。
地震之后一段时间,胡牧远家的电视总是定格在新闻频道,所有人都在关注着抗震救灾的最新进展。
日子一天天过去,等到了六月份,毕业成了众人心中的头等大事。班上流行起了写同学录。
其实除了个别成绩实在差的同学,大家只是换个学校读书而已,说不定依旧抬头不见低头见,所以也并不如何伤感。
胡牧远没有买同学录,她囊中羞涩,攒的钱只够给王老师买个小礼物。
区一中将新生随机分班,胡牧远所在的六(七)班好巧不巧,一个原来的同学都没有。一墙之隔的六(八)班,倒有不少熟面孔,包括章驰在内,胡牧远起码数出了七个。
新的语文老师姓吴,身形微胖,年纪和王老师差不多。
胡牧远对语文老师有天然好感。吴老师在第一周的课堂上,也确实和蔼温柔,态度可亲。
周五放学时,吴老师拿着名单点了十来个同学,让他们周六上午八点,赶到学校门口集合。胡牧远也是其中一员。
她早早的到了学校,和其余十三个男生女生一起,被吴老师带回了附近的家中。
吴老师家有一个摆满了课桌的小教室,她让他们随便找位置坐下,然后一人发了一本本子,一支笔,布置了一篇作文。
胡牧远个子矮,自觉坐在了第二排,规规矩矩的写完了作文。
吴老师坐在高脚椅上,当堂将所有人的作文都点评了一遍,才不紧不慢的进入了正题:“就六年级的学生而言,你们写得都还可以,但遣词造句方面还是缺乏点技巧,立意方面缺乏点深度,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最好是在我这补一下课。我给你们把写作系统性的提升一下。”
胡牧远终于弄明白了,她赶紧说:“我不用补课。”
吴老师被打断,也还是笑眯眯的,“这个课补不补都没关系,老师主要是看你们几个语文成绩还不错,都是好苗子,想你们更上一层楼,才愿意花时间花心思多教教你们。你们今天回去,可以先问问爸爸妈妈,把老师的话告诉他们,看看他们是什么意见。我相信他们一定也希望你们越来越好。”
胡牧远根本不用问,就知道自己不能补。从小到大,语数英补习班,特长补习班,所有需要花钱的项目,都和她没有关系。
她怕吴老师误会她会来,就认真地又说了一遍:“吴老师,我真的不用补。”
“好吧。”吴老师没再说什么。
等胡牧远意识到自己被吴老师针对的时候,其实她已经被针对了一段时间了。
吴老师不会做得特别过,她只是有意无意的,特别爱点胡牧远。
胡牧远读课文卡顿了一两次,吴老师说她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提前预习;胡牧远读得流畅,吴老师说她像木头,没有做到“有感情”。学文言文时,胡牧远总会被叫起来翻译注释中没有的内容,答不上来,吴老师就说她笨,死脑筋,朽木不可雕,带着全班同学一块笑她。
开始一两次,胡牧远还会反省,可能是自己的原因。后来语文课上总是被点名,被罚站,胡牧远心里隐隐约约就明白过来了,又想不会吧,不至于吧。
十月中旬,区一中要举办一次创新作文大赛,吴老师在班上点人蔘赛,一共选五名同学,当然没有胡牧远。
但第二天上课,吴老师特意调侃了胡牧远:“没想到你还挺有名啊,胡牧远,隔壁班挺多人知道你的。我一点人蔘加比赛,就有人问你去不去。”
吴老师似乎觉得好笑,她说:“你当然去不了啊,你现在写得又不怎么样。”
胡牧远低着头,闭着眼,将吴老师的声音遮蔽在世界之外。
她现在上语文课惯常走神。
下课之后,班上的语文课代表,陈静怡回过头来,和胡牧远说:“其实我也早就知道你。”
“是吗,”胡牧远问她,“多早啊?”
陈静怡是班上最出挑的女孩子。长得好看,成绩好,琴棋书画也样样在行。学校十月份的国庆汇演,她代表班级在台上合唱完,还跳了一支独舞。汇演之后,有别班的男生会绕老远来看她,给她递信,章驰的好友夏浩然也是其中之一。
陈静怡没有回答她,只笑了笑,就转过头去了。
比完赛的下午,胡牧远和章驰在走廊迎面碰上。
章驰直接问她:“你怎么没去?”
胡牧远:“因为我写得不好呗。”
章驰:“谁说的?”
“不好就是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