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夫差现在对康采恩的事情已经不怎么关心了,他现在所追求的只是不要被这个家伙打搅了他,训练新式军队的过程似的,自从和康采恩交过一次手之后,他就思有所悟的准备组织去一支和康采恩差不多的新式军队来。
不过当他回到吴国具体落实这件事情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想法有很多都比较难以落实,因此他立刻派出了大量人手前往康采恩的封地之中,具体的他的措施是什么样的?
现在他正等着手下人的回报呢,因此短时间内他可不准被卷进和康采恩的争端之中。
像这种事情一般都是交给她的父王,也就是现在的吴王阖闾去解决的,而这只老狐狸也知道自己不得不面对这件事情。
但他却没有在第一时间给自己的忠诚送去最佳答案,反而是告诉对方需要思考一番,才能够做出最终的决定,吴子旭也知道这件事情只是提到弄不好就会重新揭开两国之间的战争。但从他的感情上来讲,战争就算是不可避免,或许也不意味着有什么重大的损失,重要的是他不想失去孙武那个朋友。
因此它曾经一度很想说服吴王阖闾一定要留住孙武的家眷在自己的手中,这样可以让孙武有个固定的念想,让他还记得这世界上还有吴国这个地方。
但她同时也很清楚,经过前段时间的惨败之后,吴国在短时间内已经无法集结出足够的力量在和康采恩决一生死了,尤其是他在这个时候还摆出了让人震惊不已的舰船,这就更加让吴王阖闾感到惊恐和不安,在拿不准对方究竟有何等底气的情况之下,一般的君主都不会贸然发起进攻。
既然需要时间去慢慢的了解对方的底细,那么缓兵之计的最好方法就是答应对方的要求,所以吴王阖闾很有可能会将孙武的家眷都送过去,作为麻醉康采恩的最佳方法,只不过这样一来你就有可能彻底的失去孙武这位兵法大家。
面对这样的矛盾,无论是刚愎自用的太子夫差还是老谋深算的,吴王阖闾都需要好好的计较一番,甚至吴王阖闾已经在秘密的召见各位大臣,用比较私密的方式和他们交换意见。
不过这些人能够为吴王提出的建议却并不多。归结起来无非就只有这么几条。
第一种说法认为孙武的家长绝对不能交出去,康采恩所以会索要孙武的债券,便是想方设法的准备劝降税务,如果把债券交出去,那么将会彻底的失去孙武。而如果不交出去的话,那么在我的心中就会谈成的这个念想,即便他真的叛国投敌,握在手中的家眷也会让他心存顾虑。如此以来越过方面,即便是用孙武来对付吴国,吴国也不见得全然处于下风,所以这个家眷是绝对不能交出去的。
只有这种观点的人非常之多,大部分都是一些比较保守的旧贵族和臣子。
而那些看上去比较开明的人物,其实也没能提出什么好意见,比如说总是能够把话说到别人心坎里去的伯嚭,在这件事情上就没能带来什么好建议。
这蠢货,静安区的康采恩第一,所以又一次陈兵边境,只不过是想在刚刚签订的协约之外,再找些好处回去罢了,因此他主张馈赠一些钱物,或者是美女给康采恩,然后把他打发走就是了,可是之前就来到这里的臣子们早就已经清楚的告诉吴王阖闾对方的动机肯定是想要劝降税务向来一般的财物和美女,根本无法打动康采恩,也就是伯嚭这个傻瓜,才会以为什么人都和他一样。
另外一些大臣则了第三种看法,那就是直接与康婷在哪一场?上一次是远征到他的封地当中,因此康才能拥有这所谓的主场优势,这个词是他们从康采恩那边发行的报纸上看来的,远征的代价当然是地形不够熟悉,补给比较困难,将是相当疲劳,在这种情况下打胜仗的概率并不大。
但是这一次不一样了,康采恩竟然已经打上门来了,那他们当然可以将以上所有劣势转化为优势,然后结结实实的揍他一顿,至于能不能打得过倒在其次,但一定要提振起吴国的声势来,要不然的话,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吴国在越国面前都要小心翼翼战战兢兢,这可不是高傲的大吴之国,该做的事情。
可是这种愚蠢的说法,立刻遭到了吴王阖闾的摒弃,因为上一次远征之所以失败,并不是因为所谓的客场作战,而是因为太子夫差在战略上就出现了重大的决策失误,康采恩之所以取胜主要胜在计谋,其他因素并不是决定意义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拿什么主客场来说是,只能证明这群混蛋的逻辑,早就已经被康采恩那边发行的报纸所洗涤了,用这群人的分析去决定与康采恩的对垒,要是不失败那才是活见鬼了。
更何况,吴王阖闾早就已经下定决心在弄清楚对方的底细之前,绝对不能轻易宣战一旦战争失败,对于吴国的士气来说将会是更大的打击,因此为了提振士气而派兵出征的做法,对于一国之王来说显然是愚蠢的。
因此在听取了以上的建议之后,吴王阖闾只觉得自己养了一群愚蠢的臣子,像这种父亲的建议还用让他们提出来吗?难道他们认为堂堂一个姬姓诸侯的继承者还没有这点智慧吗?
可是话又说回来,既然陈怎么这么不靠谱,那么这个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难道就把他放在那里,不管一直扔下去吗?嗯,这或许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刚才曾经在报纸上抨击过所谓打太极拳的行政行为,而这一次吴王阖闾就准备用这一招来对付提出这个观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