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天启朝养猪第一人周元自然在此名单之中。
    周老员外硬生生没想到,这个他认为一向不成器的小孙子,竟成了他们周家最有出息的一个,真让他搞养猪养出了个盛世,如今更是门徒遍地,江南百姓追着他学习养猪之道,从此青史留名,周家祖上无人可及。
    赵曦也知道,对于广大的老百姓来说,解决了乱世危机后最要紧的就是吃饱饭,不能吃饱饭所有新政都是白费。
    所以对爸妈所行之事全力支持,还替他们大力宣传各种种植养殖的好处。
    “陛下,农科所那边的大学生们希望能够申请一只战船前往崖州。”
    崖州,便是海南。
    赵曦先是一怔,随即接过呈上来的奏疏快速扫过,“搞杂交水稻研究的那批农科院精英?”
    杂交水稻是极好的东西,产量极高却无法育种,当初他们带来的杂交水稻种早就不再具备优势,只能栽种之前从南边小国搞来的占城稻。
    但农科院那群教授大学生却不想放弃,毕竟他们是亲眼见过仙人们带来的杂交水稻的高产量。
    红薯是个好东西,产量非常高也很好养活,蜀州老百姓现在人人都吃得饱饭,可人是有追求的,当他们吃得饱饭后,就会想吃得好。红薯吃多了就腻了,于是会想着吃大米。
    红薯能够提供的营养是比不上水稻和小麦的,也就能够果腹罢了。
    所以农科院对杂交水稻很是热爱,在阅读过仙书中袁公的事迹后,一些农科院学生便想着前往崖州。
    以前天下不是仙人的,崖州也是天启朝的,他们没法子出海,现在就不同了。
    赵曦看着奏疏上所言眼中满是笑意,“准。拨十只海船给他们,让他们从交州沿海出发,海船上配备一些大夫同行。”
    科技改变生活,赵曦极其愿意给这些探索之人帮助,他们的一个小小进步便可能是整个帝国未来的一个大进步。赵曦不知道这些前往崖州的农科院精英,到底能不能成功,但她能给予支持。
    赵曦深深笑起来:“而且……崖州好东西多得很。”
    大哥赵言酷爱医学,赵曦登基之后便让赵言做了医疗部大员,对国内医疗拥有最大的执行权。
    赵言也不含糊,按照蜀州新城医学院广开医院。
    此行这些农科院精英出发去崖州,他们也会有大夫同行。
    “院长,我听说海上有海神的诅咒,许多海员出海久了就会莫名其妙生病。院长,您是神仙,真的有海神诅咒么?您能不能去求个情?”手下的医学生心有戚戚地开口。
    赵言颇为无奈,“那是因为缺乏维生素C造成的坏血病,多吃橘子喝柠檬水就行了。”
    什么海神诅咒,都是迷信。
    而且从交州出发到崖州,时间不长根本来不及得坏血病!
    真正需要的是那些常常到岭南港口做海贸的外国人们。
    各项科研经费的支出像流水一般从户部流出,户部尚书急得四处打转,他们女帝在科研经费支出上向来不含糊,那些教授学生只要申请经费合理,统统都拨下去。
    哪有这般搞的?国家财力如何支撑?
    像农科院出海去寻高产的杂交水稻也就罢了,毕竟吃饭是最大的事情嘛,这个经费支出也是情理之中。
    可关键是为什么还会拨款给一些奇奇怪怪的项目?
    比如,飞天。
    自从赵曦登基大典上,有两架直升飞机绕空中飞行,就在一些学生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那是仙人的坐骑,普通人还能搞个出来?还硬是有一些倔驴般的学生非要搞这个研究,说是什么热气球啥的,女帝还真给拨款。
    “彭爱卿啊,你觉着蒸汽如何?”赵曦对户部尚书彭毅的诉苦不答反而笑问。
    自从女帝登基后,蜀州三州所搞的新政和各种工厂都在向全国范围内推广,如今已是女帝登基的第二年,许多新政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各地都办起了学校,很多老百姓都慢慢入了工厂,已不再拘泥于田地之中了。
    蒸汽机自然也出现在了他们眼中,现在在大明朝堂也不算是什么新鲜物了。
    户部尚书彭毅闻言眼睛微亮,笑道:“此物是个好东西,安装在船上配合着风帆,哪怕是逆水而行速度都是极快的。”
    彭尚书先前坐过了新式货船回乡祭祖,从江南东溪城一路逆水而行,硬生生不到两日就到了家乡,比以往在天启朝任职时路上耗时个把月快太多了。
    那可是逆水啊!
    而且这蒸汽机不仅能用于水上,还能放在马车上呢跑得飞快,听说还可以用于什么火车?
    赵曦笑问:“可蒸汽机的研发当初就耗费了无数蜀州真金白银,当初刘义也像你一样跟我哭穷。”
    科学院时不时就舔着脸来要钱,让刘义叫苦不迭,她还不是硬着头皮拨款了?再苦也要搞科技!如今蒸汽机的使用也逐渐成熟了不是?
    彭尚书苦着一张脸:“陛下啊,理儿是这个理儿,只是这国库……”
    赵曦笑得神秘:“别着急,国库定然不会亏空的。蜀州那边等会儿还有个视频会议,彭尚书先去吃个饭过会儿再论。”
    彭毅更是懵,开会上朝怎还要吃了晚饭来?谁深夜议事?
    赵曦不喜欢古代皇帝上朝那一套,皇帝就高高坐在龙椅上,一群臣子站下面。她喜欢在会议室里围桌而坐,蜀州的官员也习惯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