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可梨涡一深,笑得大眼睛都弯起来:“赵大哥,那我们随你一道去书院边上瞧瞧吧。”
第25章 市场调研和鸡蛋面 比脸还要大的汤碗里……
容可之所以逛吃逛吃半天,不光是为了满足购物欲和口腹之欲,更是为了做市场调研,看看眼下福安县的小吃市场主要分布位置、流行品种和市场需求,寻找一个最佳办法推广猪肉香肠。
先前他们逛了一路的祥满街并不符合容可的需求,那里虽然人来人往、人口流动快,但是来往人员并非是小吃摊的主要消费群体,他们大多目的在于购置物件,若是有闲钱在外吃饭也多选择去酒楼、饭馆,所以沿街不多的几个小吃摊,买的也是方便携带的饼子、糕点。
但这书院门前就不同了。
福安县的书院建在祥满街东头的一处小山之上,数百石阶之上,就是一座古朴雄伟的红木牌楼,正中挂着匾额,上书——
“静思书院,这是前朝本地出身的一位状元宰相辞官回乡以后亲笔题的。”
说话的蓝袍小书生就是赵宝柱的弟弟,赵金柱。他生着和哥哥一样的虎头虎脑,说话得时候带着三分憨笑:“这静思就是静心思考的意思……”
赵宝柱拍了一下他脑袋:“别显摆了,可丫头可是会识字的。”
“容姐姐真厉害!听说县令的千金都不认字呢。”赵宝柱夸道,“那是我班门弄斧了,姐姐莫怪。”
“怪什么,你不同我们讲这来历,还不知道其中的趣味呢。”容可笑着问起其他的事来,“金柱,你们书院有多少人呀?这附近挺热闹,路上好多小吃摊,看着客人多是和一样的读书郎。”
她一边说一边看去,从院门前开始,沿街都是卖蒸糕、炊饼等各色小吃的摊子,各色招幡迎风招展,街边摆着的木桌三三两两围坐着食客,摊贩口中的“羊肉包子一笼”“水饭一碗”“鱼羹一碗”之类的招呼声不绝于耳。
当真是热闹非常。
“我们书院拢共算起来得有两百来号人。”赵金柱给她算,“学子就有一百五十人,加上院长、先生,和他们的家眷,不少人呢。”
他见容可对这些小吃摊感兴趣,就多解释几句:“书院也供餐食,就是素了些,平常都是青菜豆腐,每月只有逢五、逢十的日子才做一次荤菜,所以这出来打牙祭的人就多了。”
话音刚落,他脑袋上又被赵宝柱拍了一下。
赵宝柱骂弟弟:“别人都出来打牙祭,你怎么不和他们一道去!成天就光吃青菜豆腐和家里送的咸菜,瘦得跟竹竿一样,今年过年回家阿娘见了,肯定伤心!”
他语气虽硬,但话里话外都是关心,说了一通,就问:“今日哥哥请客,我们也一起去打个牙祭。你带路,这街上哪家东西最好吃?”
“我那是忙着用功读书,没工夫出来!”赵金柱犟嘴,又说:“要吃饭啊,今天各位是赶上了,我带大家去吃全县最好吃的水面!我请客!”
说着,他就领众人往路边去,走过了两个摊子,来到一个挂着灰白土布的幡子前面,熟门熟路地冲里面一喊:“大爷,我金柱,要五碗面!”
然后往旁边几张桌子一张望,扭头招呼大家去空位坐下,自己则跑到了桌案锅炉前去帮摊主大爷的忙。一炷香的功夫,他就端了两大碗面上来,身后大爷也把剩下的面上来了。
比脸还要大的汤碗里盛着的是清澈的汤里和黄亮的细面,上面卧了青翠的菜叶和一枚荷包蛋。
赵宝柱愣住了,问:“店家,我们可没点蛋啊?”
“大爷送我的。”赵金柱给他塞了筷子,有些得意地说:“我一直给大爷帮工呢,今日最后一天了,这鸡蛋是大爷给我的送别礼。大家快趁热吃吧!”
“帮工!”赵宝柱急起来,“胡闹!家里供你来是读书的,不要你挣钱!你不用功读书,跑到这里帮哪门子工?家里缺你这一两个铜板了……”
“赵大哥、赵大哥,莫急,金柱也是为了补贴家用。”容可劝道,又故意打岔,问起其他的话题:“怎么说今天是最后一天?这汤面吃起来确实好,面条爽滑劲道,汤底鲜美,用鸡吊的高汤吧。大爷怎么不做了么?”
“小娘子舌头很灵啊。说句不害臊的,老头子我这面,县里一绝!”大爷叹了口气,“可惜啊,办不下去咯。”
容可不解:“这是为何?”
大爷答:“从前是我儿子和我一起干,后来州府里给刺史老爷修园子,征徭役把我儿子抓去了。还好有金柱帮手,我这才勉强坐下去。前些日子,我儿子给人送回来了,修湖的时候把腿给泡烂了。”
“又是这徭役。”容可还记得,她猪舍里那五只小猪崽的原主人,家里也是被抓了壮丁服徭役。
“就是这害人的徭役啊!”大爷说着抹了抹泪:“我儿一双腿泡烂了,躺在床上养,离不开人照顾。家里只剩下我们爷俩了,我得回去照顾他。本来打算等到卖了这些家伙事再走,可是……”
他说着这里就顿住了,面上露出苦色。
容可问他:“大爷可是有什么难言之隐?”
大爷长叹了一口气:“本来谈好了一个买家,愿意出五百文买呢,但他说,还要我这做面的秘诀。可、可我这哪有什么秘诀,就是用料足、用鸡熬汤底,没什么不能告诉人的秘诀!我全给跟他说了,他不信!转脸又说只给五十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