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逆流伐清 作者:样样稀松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春天,大地从冬寒里苏醒复活过来,被人们砍割过陈旧了的草木楂上,又野性茁壮地抽出了嫩芽。不用人工修培,它们就在风吹雨浇和阳光的抚照下,生长起来。遍野是望不到边的绿海,衬托着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种种野花,一阵潮润的微风吹来,那浓郁的花粉青草气息,直向人心里钻。无论谁,都会把嘴张大,深深地向里呼吸,象痛饮甘露似的感到陶醉、清爽。

    “这就是咱家的田地。”老孙头敞开了小半拉棉袄,指着面前的一片耕地,招呼着家人,“今年先来五十亩,明年看情况再申领。”

    临近开春,北方的流民开始申领土地,从大城镇中迁徙出来。农具、种子都由官府登记发放,流民可按每人每天一斤杂粮的标准从官府领取口粮,这些都算是从官府借的,还有银行发放小额贷款,偿还期为五年,不记利息。以村为单位,又调了些骡马牲口,统一使用,以提高生产效率。

    而各种赋税或减或延,总之是先让流民有缓一缓的时间,稳定住社会秩序,并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减轻财政负担。

    当然,政府推出种种惠民政策的同时,也有着种种的硬性规定。种什么作物,由官府决定;每十亩地必须有半亩种苜蓿,而苜蓿成熟晾干后,将作为今年的田赋。

    在这样的硬性规定下。北地今年在黄河以北不会种一颗麦子,除了番薯、土豆,便是南瓜、玉米。高产和耐旱作物的推广种植。能够把气候的影响降到最低,再怎么也不会辛苦一年却颗粒无收。

    生活水平是一步步提高的,先吃饱再吃好,政府能做到这种程度,已经是尽了最大的努力。而对北地百姓来说,从苦难中解脱,这些政策便已经足够让他们难欣鼓舞了。

    有自己的田地。是农民最大的希望和梦想,而农民恰恰是那个时代人数最多的社会阶层。战争摧垮了原来的秩序和所有制。在重新分配时,幸存下来的人们自然会享受到胜利的福利。

    “可还不是咱家的呢!”老婆子心里喜欢,却故意拧着说道:“还上官府借的,还要交好几年赋税。这田地才归了咱家呢!”

    “那也不是很难哪!”老孙头白了老婆子一眼,说道:“别忘了,咱是军属,现在就有十亩地是咱家的,其他的也交不了多少赋税。”

    “爹,我觉得咱家申领得有点少。”老大四下瞅着,看出了问题,指点着说道:“明年要再申领,可就不是一片了。说不准给安排到挺远的地方,耕种起来麻烦。”

    先交通要地和大中城镇周边,再逐渐向偏远地方安置。这是政府的统一规划。你申领一块,我申领一块,自然不可能在田地周边预留出空地,以供日后申领,老大说得确实是这个道理。

    “那,那也没办法。”老孙头摇着头。今年是个什么收成,谁心里也没底。要的多就缴得多。

    什么事情都不可能尽善尽美,让北地流民耕者有其田,有尽快恢复生活的希望和盼头,历史上没有哪个政府做得比现在更好。要知道,这可是在鞑虏未灭,战争未止的情况下推出的政策。在明末崇祯帝的时候,形势也比较相象,但那可是加赋加赋再加赋,可不管饿死多少老百姓。最后两头都没搞好,鞑虏日盛,民众蜂起,两股合力灭亡了明朝。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朱永兴的治政思路已经完全改变,宁可将战争缓一缓,也要把内部先搞好。

    北地紧张忙碌,从书院和南方调来的官员都领了实缺,能不禀持圣意,兢兢业业吗,这破而后立的重建,可正是捞取政绩的好时候;民众百姓也有了希望和盼头,忙着安家落户,忙着春耕生产。

    而南京,在行将结束首都地位的时候,也正在经历着最后几件大事。其中之一便是科举,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在进行,很快便出了结果。今天,正是进士们殿前传胪的日子。

    朱永兴改了早朝的时间,便是连串的反应。按祖上的规矩,金殿传胪应该是在凌晨五鼓开始的,现在也改到了早上八点左右。

    因为北地新复,考生不多,或者说有很多人因为附逆而暂时没有资格。所以,此次恩科取进士二百四十名,并不同于以往三甲进士三百六十名之数。

    这些新科进士由礼部司官引领,状元居首,次弟跟着榜眼、探花等二百四十名殿试三甲进士,脚步杂沓着由午门而入,便见远处大殿高矗,道路两旁御林军士一个个挺胸凹肚腰悬佩刀,钉子似地站着。

    新进的“贵人”们都是一噤,连脚步都放轻了。人们紧张中带着亢奋和肃穆,还没有登上大殿月台,似乎便已感受到九重天阙制度的庄严和皇家风范的森肃。

    礼部司官将进士们带到殿前便示意停止——这都是昨日反复交待过的,所以一句话也不用说,一个手势众人便都停了下来。进士们一言不发,盯着大殿,想象着即将到来的恩遇和荣宠,感念自己寒窗孤灯十年辛苦终于有了个结果,心里都是扑扑直跳,品不出个滋味。

    不大工夫,礼部侍郎小心翼翼地退出大殿,走至众人面前南向立定,朗声说道:“奉圣谕!”

    “万岁!”

    进士们黑鸦鸦跪了一地,静得一声咳痰不闻。

    礼部侍郎款款说道:“着由第四名进士丁墨华唱名胪传,觐见圣颜!”

    “微臣领旨!”丁墨华爬跪出来,向大殿叩了头,双手接过礼部侍郎捧递过来的名单,起身又向大殿一躬,这才转身高声唱名,“刘继英、陈韶、王正南……”他的声音有些发颤,但读过二十几个人姓名后,也就自然了。

    这就是殿前胪传,唱名完毕,状元头一个,带着榜眼探花躬身趋步鱼贯而入,低着头在宫内女官指定的地方肃然跪了,好半天才算妥当。人们屏息等着,已是脊背手心都出了汗。(未完待续)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