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民国十七年(1928年),迁往天津幽居,后又去东北,拒绝日本人劝降之要求,并怒斥其子溥仪投靠日本,之后返回关内居住。解放后,载沣将醇王府贡献给人民政府以作公用。1951年初,因多年老病感染风寒,于2月3日病故。
    第322章 番外(捉虫)
    《毛驴赋》其实还有下篇,讲述的是如果举国上下都是勤恳干活的毛驴,那么国家就会变得更加美好,幸福美丽的生活需要勤劳的双手来创造。正如写下毛驴赋的华夏帝爱新觉罗胤礽,他写下毛驴赋自嘲,并非是为了诉苦,而是呼吁天下士人与百姓共同用朴实的、勤劳的双手投入到建设之中。
    他为帝王正直、节俭,不喜铺张浪费,任用了多为曾经在地方上的有杰出政绩的清官能吏,禁止民间私开赌坊,禁止开办妓院,禁止流传鸦片,黄赌毒三禁,皆为百姓拍手称快。
    反腐是长期斗争,为树立榜样,宣传部就汤斌这等曾在地方兴扫黄打非之实的青天大老爷为人物,为其写人物传记,投入民间,以积累民间对朝廷的信任。
    发现有贪官污吏则严惩,发现有百姓拥戴的好官则提拔,各地设立学堂,设立报社,广开言路,刊登治国理政之政要。
    如此积累下来,待各地学堂百花齐放,科举制制度不在适应时代之需要,在胤礽禅位前夕,才将科举制度废除。
    深入群众,走入基层。民心之凝聚,便是宣传部作为一国重部诞生的作用。
    最开始的时候,确实所有的高端人才都诞生于朝堂上地位尊贵之人的后代,正如最初的京师大学堂,京师女子学院,是朝廷官员、贵族之后才会前去念书,接受新式教育。
    但之后,学堂上的教学,将这批人培养成了华夏帝所需要的年轻群体,他们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成了最为锐意进取的一批改革先锋!
    在京师大学堂酝酿起大招以前,京师女子学院的上百女学生们,率先发起了属于她们的战斗。
    她们高声要求“打破束缚,拒绝摧残,做回自己!”
    她们说“我们也拥有自己的独立精神,不应受到旧俗的压迫”。
    一场由京师女子学院开办的,要求打破“妇容、妇德”的革命由女性率先打响。
    拒绝压迫,拒绝缠小脚,所谓三寸金莲,是对女子身心的摧残,缠足为陋习,是男人们“拜足狂”、“金莲癖”所造成的对女子的压迫。
    唯有女子才懂得缠足是多么的痛苦,是从四岁、五岁开始在整个生长过程中的长期折磨。
    女子学院兴起的妇女运动,通过就读于学堂的女子们手中之笔,刊登报纸,递奏文书等方式,在民间逐渐酝酿发酵。
    有汉女就读于学院,声泪俱下写下自己缠足之时的痛苦过程,得众人以安慰,抛弃过往,重获新生。
    那汉女在报纸上刊登自己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男人们不必受到此折磨,自不了解其中,只当是社会风气如此,于是给女儿缠上小脚,而有三寸金莲之女子更好嫁人,她们如同待价而沽的商品,仅仅靠着一双缠足,就被媒婆定为为“良家好女人”。
    而她自己,拥有聪颖的智慧,拥有七窍玲珑之心,比之兄弟更为优秀,却被评论为“心眼颇多,必将不安于室”,此又是何等的不公!
    女子学院的发声,以柔与刚双重情况发力。
    缠过足的,诉说自己的过去,引起同情。
    未缠过足的,感念同窗所受不公遭遇,联系自身,冲锋陷阵。
    如此刚柔并济,于民间兴起轩然大波。
    事态一经发酵,则有两股截然不同的声音互相角逐,相互撕咬。
    旧俗旧人不甘失去原有利益,发声批判女子学堂之中的女学生不安于室。
    亦有偏执经营自己名声的汉女,自尽于报纸前,只为了获得“贞洁烈妇”之称。
    还有深受迫害而不敢发声、被家暴绝望而活不下去的妇女,敲响衙门的公堂。
    如此一系列大事件、大案件发生,引起民间剧烈轰动,而宣传部也不忘其动作,将此事上达天听,恳请皇上表露态度。
    华夏帝写下奏折:
    民间女子,以缠足、金莲为美,那当真是美吗?世间万物,有其自然规律,女子缠足,有违圣人教育。身体受之于父母,为孝道,应当爱惜自身。女子缠足,伤皮破肤,断骨折筋,该有多么痛苦,朕痛惜之,今有京师女子学院为天下妇女发声,朕看在眼中,心中赞同。
    联系自身,三十岁初得一女,疼惜还来不及,如何舍得令她受到伤害?
    为兄,为父,朕皆不愿看到女子受此束缚、残害。
    女子缠足,始于北宋,试问那开明的大唐盛世,几时出过这等匪夷所思之风?复兴汉唐之风,如何能将妇女剔除在外。
    今朕下令,废除举国上下缠足之传统,复汉唐女子之自信,鼓励民间妇女投入生产建设,不以抛头露面为耻,以勤劳为国付出为荣。
    帝王之令,席卷全国,发酵至今的禁女子缠足运动,在政令的带动下掀起了滔天巨浪。
    就是有个匪夷所思的点,皇上说得好像满族女子需要裹小脚似的,还叹息自己所得女儿不容易。
    宣传部将新政令带来的一切改动,称呼为新时代、新风俗。
    沉浸在旧风俗之中的人们却不是那么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然而这一回,妇女们站起来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