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到处都是枣树,村民们没多稀罕,到了吃枣子的旺季里,大家会把枣摘去城里卖,但是村里卖枣的人太多了,卖不了好价格,也不太卖的出去。
卖不出去的枣子要么送给别村村民,要么就晒干了存储着当零嘴,可惜一年到头的吃,别说大人了,就是馋嘴的小孩子也吃的腻味。
早些年杨成拉扯着弟弟读书,家里过得很苦,他什么活儿都干,就把村民们晒干的枣收起来,奔走好多县城小镇去卖,当了好几年的货郎,就此挣了些钱,这才能继续供着杨晔读书,并且还娶上了媳妇儿。
杨晔看着枣树连带着想了些原主的往事,倒是羡慕起原主有那么个有担当又有责任心的兄弟来。他是个独生子女,从来没感受过这些兄弟间的情谊,往后要是相处的好,他会试着把杨成当自己亲大哥来看待。
“井,井里打的水,很凉快,要喝点消消暑吗?”
吃了饭后不让他收拾碗筷的阿喜不知什么时候也到了树荫下,端了一杯水放在他身旁的木头墩儿上,连带着还有一把用晒干的棕叶做成的蒲扇。
他看了阿喜一眼,眉心一动,不知少年是天生就温柔细腻,还是他仍旧在渴望着什么,他很想问问,可这话说出来必定伤人,见少年局促的捏着自己的手指,到了嘴边的话又让他改了口,变成了一句谢谢。
“这扇子挺好,买的吗?”
杨晔拿起蒲扇挥动了两下,风便铺面而来。
阿喜摇了摇头:“是,是做的。”
这手艺是阿喜的婶子教给他的,两人依靠着过日子,总要想着方儿挣些散钱填补家用,每到夏天干完一天的活儿,月色好的夜晚里两人就会在院子里一边乘凉,一边做蒲扇,等着去城里的日子就拿去卖了。
他们做的时候花的功夫多,倒是挺好卖,一把能卖出两文钱,天气最热那段儿能卖三文。
听杨晔也说做的好,他挺高兴的。
杨晔笑了笑:“你会的东西还不少。”
午后,约摸申时的模样,正悬于空的太阳往西边偏了些,热度也消减了几个度,阿喜背着背篓要去下地。
既然已经彻底分家,那一亩地就只能全凭他们自己操持了,阿喜打算早一些出门,等把豆子割回来,晚上凉快就能把豆子剥出来了。
杨晔从屋后的水井去打完水回来时,家里就已经没有了少年的影子。
说分家是他的事情,没想要阿喜吃苦头,太阳是小了,晒了两个时辰的地表温度却还是照样高。
他带着镰刀,也匆匆赶去了今早的豆田里。
远远就瞧见弓着背在褐黄豆子地里像个机器一样运转的阿喜。
“你怎么也、也来了?”
杨晔重新回到早上割豆子的那块儿地上去:“是我说要分家的。”
阿喜直着腰站了一会儿,书生果然把面儿看得重。
今儿早上都瞧见他一手豆子毛,手掌还磨出水泡了,他以前第一次做这些活儿的时候双手难受了好多天,要是再割会儿豆子,保管把手上的水泡磨破,到时候豆子毛扎进肉里,双手又汗津津的,那滋味可不好受。
果不其然,没过一刻钟,阿喜便见书生的眉毛拧了起来。
他抿了抿嘴,放下镰刀从衣服里拿出一块手帕走过去,他上午就想给他了。
“把、把这个绑在左手上,细毛就、就不会扎到肉里了。”阿喜放低了说话的声音,像是怕被地里的其他村民听到一样:“要、要我给你绑吗?”
杨晔握着镰刀的手僵了一下。
第5章
手帕包裹住手掌,豆杆上的绒毛都被隔在了外头,果然,手掌不痛也不痒了。
杨晔割一把豆子就要盯自己的左手一眼,那张月白色的手帕被少年叠了两下,修长的手指轻轻挑动了两下就灵巧的在他的手背上打留了个活结,任凭他怎么大力折腾都不会散开。
他垂眸往身旁扫了一眼,少年没有看他,正在认真的割着豆子,偶尔会快速的抬起手背抹一下额头的汗珠,像熟鸡蛋剥开一样的光洁侧脸,被空气蒸的红扑扑。
怎么会有这么细心又体贴的男孩儿?
杨晔曲起手指,指腹从材质并不多好的手帕上滑过。
花了三天时间,地里的豆子收完后,家里的小院儿摆了好几个圆形大簸箕,太阳出来前阿喜就会把豆子拿去晒上,太阳下山时又准点收回去,日头好,两天就能断去水汽,储存着就不会发潮长芽了。
地里一时间就没了事儿,农忙时节得了暂时的闲。
杨晔从堆积着杂物的房间里找到了根鱼竿儿,趁着太阳大,整个村子都陷入午休时间的时候,他把鱼竿带着去了小河边。
小河两岸有不少老树,底下既凉快又宽敞,他寻了一处河水深的地势坐下。
这些时日以来,他发觉原身的身体素质实在是太差了,软手软脚,有时还不如阿喜,都快没个男人的样子了,他决心要把身体调养锻炼好。
鱼不仅能补充身体的能量,还能丰富饭桌,最主要的是自己费些功夫就有可能弄到,不用花钱去买。
如他先前所想,村子里的清贫日子过久了,口舌之欲就会无限度的放大。